东阿镇“约谈”制度谈出联系群众新空间
今年,东阿镇围绕密切联系村党员和群众,创新党建工作新模式,实施了“约谈”制度。截止目前,已经约谈村支部书记38人、50多次,党员群众200多人次。“约谈”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既有村支部书记的“上来谈”,也有镇党委的“下去谈”;既有单独面向支部书记的“一对一谈”,也有直接面向村“两委”、党员群众的“一对多、多对多谈”;既有办公室内的“室内谈”,也有在田间地头的“现场谈”。看似小事一桩的“谈话聊天”,却上升为密切联系村党员和群众的自觉行动和制度措施。 谈党建——抓好村级党员队伍建设 村级党组织强则村强,村级党组织弱则村弱,村级党组织涣散则村涣散。对不同的村则有不同的“约谈”侧重点。对村党组织战斗力强的村,重点了解党员队伍的组织结构、党员特点、不稳定隐患,听取他们在培养党员后备力量,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和班子梯队建设、强化党员教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党组织战斗力弱的村,重点了解和摸清党员思想状况,发现和物色群众信任的带头人,引导党员树立责任意识、先锋意识和主导意识,帮助党组织树立威信;对党组织涣散的村,则是“约谈”的重中之重,一般采取“望、闻、问、切”的方式,即:观察村情民情,让各方倒倒苦水,听群众反映意见和诉求,征求大家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准病根后便于对症下药,使今后的决策符合村里实际情况。这此过程中,既当矛盾的调解员,又当是非公正的裁判员,做到敢于表态,敢于批评,帮助形成风清气正的村风、民风。对确实难以当担大任的村党支部,党委研究后,及时拿出整换方案,及时调整人员,重新恢复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重新塑造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各项工作的发展打好基础。 谈发展——理清村集体经济发展脉络 东阿镇村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占全镇村数的50%以上,集体没有钱,在职村干部工资没着落,老村干部退休后没保障,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提振,村里公益事业更无从谈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成了“约谈”不可回避的话题。“约谈”中,尊重村“两委”的意见,帮助他们丰富完善发展思路,注重把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引导到全镇的整体规划布局上,树立全镇一盘棋发展理念,依照全镇“山区林果沿黄菜、平原高产粮食带”的农业种植结构布局,引导各村发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找准定位和突破口,大力发展合作社、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业开发组织。对北市、龙王峪、东门、贾庄等集体经济发展先行村,重点引导产业规范发展,培育壮大产业规模,挖掘产业潜力,寻找壮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帮助他们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政策、资金等难题;对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村,重点帮助筛选合适的产业路子,寻找发展集体经济的优势资源,或采取土地流转,引进农业项目;或引导跟进先进村已经有成效的产业路子,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同时,注重从村里寻找致富能人,多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带动群众大胆发展第三产业,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抓落实——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 约谈制度重在落实,最忌空谈。通过谈话聊天,党员群众把心里话掏出来,把自己的关切提出来,如果抓不好落实,只能让大家失望。因此,按照制度规定,谈话者人手一本民情日志,用“烂笔头”把所谈的事项记下来,能解决的问题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拿到党政联席会上商讨办法来解决;无法解决的,向大家讲明原因,取得谅解与支持,凸显了务实高效、立说立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同时,通过谈话,进一步掌握各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思路、党员群众的思想状况和遇到的实际困难,以便于及时做出“航向调整”、“困难处理”等指导行动。下一步,东阿镇将深化“约谈”制度,变单约谈为双向约谈,村支部书记、两委成员、党员群众代表可以提前预约党政领导干部,择定时间和地点进行谈话,进一步增强“约谈”制度的弹性和空间,增进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通讯员:门洪波 李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