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活动室里,一群略施粉黛的“阿姨们”翩翩起舞;下雪了,社区干部组织居民一同扫雪;谁家有就业困难人员,社区主动提供就业信息……一道道真情服务、为民解忧的和谐风景线呈现在玫乡大地。这就是我县一个普通社区的平常景象。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党和政府城市工作的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在实施“三年突破平阴”计划以来,我县的城市社区从弱到强,从起步到成熟,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美社区之花正在玫乡大地上徐徐绽放。 一是完善“硬件”,为居民打造“第二个家”。“以前家里遇到难事了,就去找厂里解决,后来工厂倒闭了,我们只好去找政府,可是政府部门多,我们也不知道要去找哪个,现在好了,家门口建起了社区,我们有事就去找社区,事情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家在文汇社区的李大爷乐呵呵地说。2012年,我县对县城社区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命名,科学设置了翠屏、五岭、龙山等13个社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了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摸底调查,通过租借、资产划拨、倡导驻辖区单位自愿赞助和项目支持等方式,解决了翠屏、五岭、玫瑰湖、玫瑰苑等8个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高标准打造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建立了8个集民政、劳动、计生、社区综合等服务的社区服务站大厅,基本实现了办事大厅化、办公电脑化、居务信息化、活动阵地化、学习电教化、服务系列化,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的社区服务平台。同时,为将社区建设成为居民办事和娱乐活动一体的固定场所,我县还加大投入,建立了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图书室、舞蹈室、棋牌室、党员活动室、书画室、电子阅览室等基础配套设施,受到了广大居民的热烈欢迎。家住五岭社区的赵成林,今年已经75岁,他说:“以前根本就没有老百姓活动的场所。夏天的时候还好,一到冬天,我们这些岁数大的人就开始‘猫冬’了。如今,咱们社区的活动中心建成了,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这里环境好、功能齐全。现在,社区活动中心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家。” 二是提升“软件”,只为让居民满意。硬件设施改善只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如果服务水平不能提升,居民也很难满意。近年来,我县相继出台了《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社区网格化管理制度》、《平阴县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工作规范》等一系列管理服务指导文件,加强了社区组织、社区基础设施、社区管理制度和社区信息化建设,有效提升了社区的自治、服务、教育、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等功能。通过公开考试录用的方式,招录了27名社区工作者,解决了社区无人干事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有关计生、劳动、民政、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等专项业务培训,规范社区工作者的考勤、考核,初步建起了一支知识化、年轻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队伍,形成了“社区引领社工,社工服务群众,群众参加社工”的互动局面。同时,积极开展社区网格化建设,实行“一格多员”,将社区按区域划分成网格,按照1名社区工作者、多名设在网格上的党组织成员、楼栋长、志愿服务人员等,联系服务一个网格的原则,实行“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 实现了“有事找格主”,使为民服务精细化、常态化。从细微处入手,服务群众、温暖人心是我县社区工作的真实写照。如今,社区居民无论是患病的、待业的、无房的,还是孩子上学难、创业缺资金、邻里有纠纷,只要找到社区,就能得到热情帮助。 三是社区自治,让居民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人。我县城区划设13个社区,每个社区仅有几名工作人员,平均每名工作人员要服务近3000居民。仅靠社区工作人员的力量,很难满足居民各种各样的需求。只有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让广大居民成为社区建设主力,才能实现社区的和谐幸福。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和谐幸福社区创建,以居民满意为目标、以凸显特色为重点,不断创新居民自治载体,因地制宜推进社区自治品牌创建,形成了以一格多员、楼栋自治、和睦邻里、六位一体、诉求通道、管家计划、三社联动、爱心档案、民情日记、公约管理为内容的十大自治载体,出台了《平阴县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工作规范》,并加快推动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保障居民们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让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中,为自己做主,为自己办事。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在我县各大城市区,多姿多彩的社区活动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桥梁。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体,和谐社区的建设因之于居民、依靠于居民,只有实行居民自治,让居民自己当家作主,才真正符合社区居民内心愿望、推动基层民主建设,从而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使社区不和谐因素及时得到解决,最终建成和谐美好的社区家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