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和国家、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市委、市政府于去年编制出台了《温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纲要》以建设连接“长三角”和“海西区”的人才强市为目标,提出了8项重点人才工程和7项政策措施。从编制人才规划、加大人才投入等方面入手,我市基本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全市人才队伍规模逐年壮大。目前,温州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89.52万人,每万人拥有人才1090人,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或人才称号的高层次人才有115人次,正高职称人才900多人。各类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使用效能、竞争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人才工作在发展中也出现一些新问题: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布局不尽合理,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比较缺乏,人才生活、发展等环境滞后。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聚才、引才工作。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力度,将其视为推动温州市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研究部署了以大学生人才公寓为主的人才公寓建设、“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重点创新团队建设、“民营企业人才科技洽谈会”等人才工作“十大项目”。市委、市政府将人才工作的各项责任落实到位。市县的人才规划都已基本编制完成,对县(市、区)党政班子和“一把手”进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并下达了各县(市、区)重点人才工作考核指标,在人才投入、重点引才、人才公寓建设等方面制订了量化指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都有力地推动我市人才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各地区各部门全力合作、上下共抓的新局面。
政策倾斜 全面落实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非公企业是温州育才、聚才和用才的一片沃土。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一实际,提出了“政策倾斜、企业主体、市场配置”的明确要求,促进人才资源优先向企业流动,开发更多的基础人才。目前,全市非公企业人才总量达53.9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60.2%,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数量分别占全市三支人才队伍总量的90.1%、64.9%、91.8%。企业的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非公企业、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对全市企业科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着为企业输送更多管理人才的理念,我市采取了多项措施。通过委托或联办的方式,在国内外高校、企业培训机构建设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并探索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网络学院”;建立健全企业高级经营管理后备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管理人才集中培训、相互交流、到知名企业挂职等形式,培育新一代创新性青年企业家,解决企业代际传承的困扰。为企业管理人才设计的职业经理人信用体系建设也日趋完善。通过发展温州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符合本地企业特点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形成适应我市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为全市各大企业配备领导力量。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近年来,我市在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创业团队工作方面逐步推进。近3年,通过赴国外高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组团赴国外招才等形式,我市共培养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6万多人。针对全市目前高技能人才比例较低的实际,我市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教育、专业培训、订单培训等,在3年里为全市培养技能人才近3.78万人。单一的人才体系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企业的稳定需要产学结合的人才体系。通过引导,我市共成立了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1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以及117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与全国各大高校共建的各类研究院的合作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通过政策倾斜,多方面支持,切实做好企业人才培养引进、职称评定、人才资本等方面的工作。出台《温州市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补贴》,对企业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进行补贴;落实《高技能人才企业评价和直接认定办法》,减轻企业技术工人的职称评定负担、简化程序;制定《关于延伸职称外延、开展地方特色职称评审的意见》,明确各项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为进一步提高非公企业育才、引才、聚才的能力,我市专门制订实施了“瓯江民营企业人才计划”。计划中明确指出,在今后3年里,培训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后备人才4000人次,培养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近10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4.5万人。
摘自:温州党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