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县委 平阴人大 平阴政府 平阴政协 平阴纪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远程教育>> 学用典型
远程教育让群众插上致富的翅膀
发布日期:2009-11-02  信息来源:  作者:

远程教育让群众插上致富的翅膀
——记省“十佳农民致富能手”郑开军利用远程教育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纪实

        郑开军是平阴县孔村镇孔庄村的一位普通农民,正是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却在食用菌产业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的信息窗口,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状元郎”,农村远程教育信息“服务员”。正是在借助农村远程教育的信息平台和致富之窗,他的食用菌产业从最初的家庭式小棚,发展到现在占地20亩达40个大棚、4条土洞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年收入30多万元;成立的“业达食用菌科技开发中心”,成为孔村镇规模较大的食用菌养殖基地,从而影响和带动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此,他先后被授予省劳动模范、“十佳农民致富能手”、市“科技星火带头人”、“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县十佳杰出青年农民。
        食用菌里有学问,艰苦创业写华章
        郑开军1986年高中毕业,回到贫穷的小山村,一次偶然的机会,郑开军在《科技报》上获得了一条关于食用菌养殖的相关信息。他如获至宝,广泛查阅其他资料,了解食用菌养殖技术和市场远景,终于找到了致富的“钥匙”——发展食用菌,一是能够节水,二是在春冬两闲生产、不占用劳动力,三是利润高。第二年他怀揣着借来的100元钱,只身一人到河北省东光县周村食用菌研究所学习食用菌养殖技术,从此与蘑菇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80平方米的小棚起家,当年就产菇一万二千多斤,纯收入8千多元。第一次的成功,更加增强了他的信心,而且得到了亲戚和朋友的信任和支持。翌年,他又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建起了两个140平方米的大棚,一次投料达3万斤,年纯收入都在一万五千元以上,成为村里晓有名气的万元户。
        一颗红心向党心,远程辅导得人心
        勇担责任信心足。郑开军搞食用菌养殖领着村民一起发家致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1999年7月,他被选入村委会,担任村委委员、团支部书记。由于年青有为、人品好、群众威信高,很快就推荐成为党组织的重点培养对象。第二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积极开展村委、村团委工作的同时,他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食用菌的市场行情以及发展前景,发现通过电化教育设备播放食用菌养殖教育片可以提高广大养殖户的水平,可以让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通过在村委的工作和党的教育,他深深地体会到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视和关心,感到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有责任有义务为老百姓做点好事,带领乡亲一同致富奔小康。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让他对养好食用菌的决心更大了,信心更足了。
        科技攻关双赢桥。随着食用菌养殖人员的增多,市场价位也不断发生变化,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他发现延用过去的生产技术已不能满足市场的新需求和新变化。于是,郑开军就找时间外出参观学习,多次到省农科院向专家请教,到莘县、冠县、济宁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学习考察,积极学习食用菌养殖教育片上的先进技术,他掌握了新技术和新配方,进行科学实验,及时改用低值原料,从而生产出优质新品种,扩大了销路,增加了利润。因他出产的蘑菇价格低、质量好,供外地客商常年批发,实现了生产销售双赢。腾出精力的郑开军,一心钻研起了食用菌养殖技术,不断开发出新品种,降低生产成本,使食用菌栽培原料由原来的棉子皮发展到玉米芯、锯沫、花生秧、豆秸、花生壳、酒糟等低值原料,栽培品种也由单一平菇发展到金针菇、杏鲍菇、姬菇、双孢菇、草菇,再到现在的鸡腿菇、灵芝等食用菌系列产品。低值原料的替换和新产品的开发,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远程讲座为大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进步。郑开军的腰包鼓了,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没有忘记贫困的乡亲们,没有忘记的家乡还很贫穷。郑开军在食用菌养殖中得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周围群众的热心帮助,所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认为首先要解决群众的认识问题。在农村,农民朋友想发家致富的太多了,但因家底薄的现状,怕折腾、怕担风险的保守思想阻碍了发展;在市场风险面前,他们往往犹豫不决,看到别人赚钱了,自己也想试一试,可是又怕赚不了钱,赔了老本,终究下不了决心。面对这部分人,他就把那些群众请到村里,统一收看远程教育栏目,并现身说法,当看到远教上面有许多靠食用菌发家的例子,大部分群众坐不住了,如今,孔村西部山区形成了大片的食用菌大棚基地和土洞。村民于连生家庭生活差,日子一直过得拮据。郑开军就给他讲养磨菇能致富故事,转变他的旧观念;没有钱买菌种,郑开军就赊借给他,并帮他买棉子皮,帮他建起110平方米的大棚,投料8千多斤,手把手地教他养磨菇。为了保证蘑菇生产质量,郑开军每天都到他的棚里细心察看,及时调正养殖管理,当年就产鲜菇一万三千斤,纯收入9千元。几年来,于连生靠养磨菇,盖起了新房,买了摩托车、三轮车。像于连生这样,在郑开军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养蘑菇发家致富的村民越来越多。郑开军对自己的“绝活”——食用菌养殖技术,总是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乡亲们,传授给前来取经的陌生人。他十几年如一日,对前来学习的人以宾客相待,有问必答,耐心解释,亲自示范。看到周围群众靠养磨菇彻底摆脱贫困,郑开军心里有说不出地的欣慰和高兴。
        致富信息是源泉。“百尺竿头,更进一层。”在生产经验和管理技术日趋完善之时,郑开军并没有满足,他有更高更远的计划,面对食用菌产业前景广阔,他萌发了建立规模生产基地的念头。2004年,我县在各乡镇普及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用设备,上面有致富经栏目,偶然的一次发现,使郑开军大受启发,为了做大做强食用菌,他效仿远教信息上的经验,决定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当地党委、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给予了大力支持,一路绿灯放开,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解决了12亩土地的使用难题。乡财政部门无偿为他提供了周转资金3万元,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次性建起大棚30个,投料40万斤,当年纯收入15万元。同时,也解决了40多个农村妇女的劳动就业问题,增加了她们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目前,他的食用菌基地已成为孔村镇第一个且较大食用菌生产实验示范基地。
        产业规模舞龙头,远程教育为群众
        食用菌产业遍地开花。孔村镇党委、政府把发展食用菌作为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以郑开军的业达食用菌开发中心为基地,向全镇辐射。小小食用菌,如同长翅的蒲公英遍地生根发芽。全乡广大党员干部从党委书记主抓食用菌产业,到村委干部积极带头建大棚,这一能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食用菌产业得以大面积推广。实施的食用菌龙头带动战略,给郑开军提供了施展才华、带领群众致富的舞台。他在抓好基地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周围食用菌生产户的服务,向他们提供先进管理技术、优质菌种,并回收他们的产品。为了做好食用菌产业的推广,他利用远程教育设备播放食用菌养殖技术、现场讲授技术等方式,先后举办食用菌培训班100多次,把十几年积累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和经验编成教材,免费发给学员2000多册,对有技术困难的大棚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达1000多次。对大棚养殖户的技术咨询,做到有求必应,无论早上,还是夜晚,他都尽力解决,在电话上答复困难的,就到现场查看指导。
        销售服务靠远程。为了解决“养殖容易、销售难”的问题,通过远程教育上发布的收购信息,郑开军牵头先后与天津、河北等地客商取得联系,签订销售合同,然后他再与食用菌种植户签订合同,发展订单食用菌,有效地解决了群众销售难的后顾之忧。2004年,原李沟乡政府成立了架起食用菌养殖户和经销商桥梁的“李沟乡食用菌协会”。该乡党委和广大食用菌养殖户一致推选郑开军担任协会副会长。郑开军的“官”高升了,专门负责全乡食用菌种的科学实验、新技术的推广以及新品种的研究开发。郑开军比过去更忙碌了,多次到北京、天津、郑州等地考察市场、联系客户。为了解决菇农销售食用菌的后顾之忧,郑开军建立了食用菌收购点,主动和外地客商联系收购产品事宜,今年就为菇农销售盐水鲜菇300多吨。在协会的带领下,在郑开军的帮助下,原李沟乡食用菌得到了大发展,如雨后春笋,很多农民纷纷购置材料建大棚、挖土洞,加入到养殖食用菌的产业大军中来。几年来,郑开军带动全镇挖土洞4000余条,建大棚地沟6000多个,年产经济效益过亿元,养殖户人均年收入5000余元,在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下,孔村镇先后被评为“市灵芝生产第一乡”、“省食用菌生产先进乡镇”、“市双十工程先进乡镇”、“省食用菌生产先进单位”、“省农村百强协会”等称号。
        致富经验传四方。郑开军的实验示范基地代表该乡党委政府先后接待省、市、县有关部门领导参观考察100多人次,接待各县、乡镇参观学习团体1000多人次。为了加强技术交流,郑开军还在《中国食用菌》、《山东科技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推广和介绍食用菌养殖经验和技术;2000年在市、县召开的食用菌工作会议上,他的经验作为典型发言;2003年参加平阴县委组织的实践“三个代表”先进事迹代表团,在全县作巡回报告,并作为特邀嘉宾在山东省广播电台“小康桥”节目中介绍食用菌生产经验。2005年参加全县先进性教育先进事迹代表团。

  ·上一篇:发挥远程教育作用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篇:
版权所有:www.28365-365.com  网址:www.py-dj.cn  备案号:鲁ICP备09060037号
主办:中共平阴县委组织部  电话:87883811  地址:济南市平阴县府前街25号  邮编250400
设计规划、开发运维:平阴县信息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