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县委 平阴人大 平阴政府 平阴政协 平阴纪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远程教育>> 学用典型
发挥远程教育作用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日期:2010-10-15  信息来源:  作者:

发挥远程教育作用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中共孔村镇委员会


        孔村镇共有98个党支部,2016名党员。下设46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近几年来,我镇按照中央、省、市、县委的要求,坚持“建管并重,学用结合”的原则,围绕“学出效果,用出效益”的目标,加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管理和指导,积极创新思路,不断探索学用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镇村远程教育平台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好帮手,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立足“着力点”,提升远程教育管理水平
我镇立足硬件、软件齐抓,三支队伍共管的管理模式,把站点的规范化建设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提升了远程教育工作水平。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站点硬件建设。针对部分村无办公场所、设施陈旧、设备利用率低的现状,镇党委、政府自2008年起,利用三年时间拿出160万元专项资金对30个村的办公场所进行改造升级,并明确规定每村要设立专门的远程教育活动室,以确保远程教育网络的正常运行。目前,已有27个村建设完工,远程教育设备已全部移机到位,并能正常运行。今年又有18个村列入新建与修缮范围,现已全部动工。为解决村级远程教育工作经费不足问题,镇党委、政府每年将拿出近50万元的专项资金作为村级办公经费,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确保站点高效运行。对于站点软件建设,我镇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远程教育队伍建设。采取专、兼职相结合方式,组建技术服务队伍,承担站点操作管理、培训辅导、技术维修等工作,为远程教育工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提供保障。在组织参加县级培训的基础上,我镇一年两次举办村级远程教育管理员培训班,依托孔村中学多媒体教室,进行分期分批规模化、系统性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村级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我镇四名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利用他们文化水平高、知识面广、脑子活,学习快,领悟力强的优势,实行“包办”式制度,即:每名大学生村官包两个办事处,帮助各村级站点做好管理员培训、学习制度制订、设备调试收看等方面工作。技术服务、管理员和大学生村官三支队伍各负其责,互补互助,定期考核,进一步提高了全镇远程教育站点的管理水平。
        二、找准“切入点”,确保远程教育学习效果
        党员群众的年龄、知识层次、兴趣爱好、理解能力等情况各不相同,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众口难调”的问题。为此,我镇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研究讨论后,结合全镇党员干部群众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制定出适用的远程教育培训计划,进行因人、因时、因地、因业适教,实行“菜单式”分类培训,确保了远程教育学习的效果。
        一是因人制宜,灵活安排学习内容。结合农村党员群众年龄、文化层次以及家庭种、养业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宜,分类指导,增加播放收看次数,必看节目重点学,一般节目选择学,娱乐节目自主学,既重视节目的政治性,又重视节目的实用性,同时还照顾了节目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扩大了教育面,增强了教育效果。
        二是因时制宜,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各教学站点结合不同季节、不同层次的党员群众对现代远程教育不同学习时间段选择的需求,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充分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特别是我镇在外务工人员多,我们抓住外出务工人员春节或农忙季节返家时机进行集中培训。为扩大学习受益面,我们将有关政策法规及实用性节目刻录成光盘,让他们在家中就能学习。对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我们还采用邮递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学习。
        三是因地制宜,有针对性选择学习节目。根据不同村庄生产经营的产业不同,采取了“三结合”的方法,即结合当地产业,结合群众关心的惠农政策、党在农村的法律法规,结合党员群众身边的先进人物、先进经验。通过三个结合,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节目内容,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是因业制宜,发挥产业示范带动作用。根据我镇“东菜西菌”产业的发展模式,把远程教育培训基地建立在产业链上,通过“远教+协会、远教+基地、远教+企业、远教+党员示范户”学习模式,促进实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以用促学,学用结合,从而形成了“产业带动农户、农户发展产业”的良性循环。
        三、抓牢“结合点”,助推远程教育发挥作用
我镇围绕“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广大群众长期得实惠”这一目标,找准结合点,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站点充电器、加速器和助推器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职能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与提升党员干部素质相结合,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充电器”的作用。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与“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结合起来,对党员干部进行基层党建、法律法规、农业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等知识培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推进“三级联创”和“争先创优”活动开展,调动党员干部服务基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王楼村党支部帮助村民王钰通过远程教育学习了先进的养殖技术,王钰承包了50亩荒山养鸡,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成了镇西部山区的养鸡大王。合楼村站点管理员候庆亮,通过在远程教育致富信息节目中学习寿光有机蔬菜大棚种植经验,2008年投资28万元新建了两个高标准有机蔬菜大棚,占地面积10亩,在棚内修建沼气池,利用沼气液灭菌杀虫,用沼渣施肥,用沼气点燃补充温室二氧化碳,可以四季生产反季节有机绿色蔬菜,产品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一个棚年收入15万元,是普通蔬菜大棚收益的3倍。侯庆亮自己实践成功又带动合楼村新发展有机蔬菜大棚20个,面积达2万平方米,户均年收入达5万元。远程教育的“充电”, 不但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素质,而且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
        二是与增强群众致富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加速器”的作用。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我们切实把项目产业的建立、农民收入的增加作为远程教育工作的落脚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就业技能、科普法制等培训及返乡农民工转岗培训,提高了广大群众致富本领。通过远程教育培训,很多群众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走上了致富的“高速路”。北毛峪村地处我镇西部山区,地理位置偏僻,山高沟深,交通不便,水资源十分匮乏,当地群众依靠“望天地”种植粮食,收入相对薄弱。2004年,村里建立远程教育站点以来,一批年轻党员通过远教网络了解市场行情,学习种植和养殖技术,建立起食用菌大棚开始养殖鸡腿菇,但是这种单季节的生产活动所带来的收益毕竟有限,2006年,村民们通过远程教育所学,利用村里沟壑纵横的地势,在深沟空闲地里打土洞养殖反季节鸡腿菇,一次性实验获得了成功,当年就给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在,鸡腿菇养殖户年收入平均达到6万元,“在外打工一年,不如回家挖洞一条”,往年的穷山沟变成了现在的金沟银沟,鸡腿菇生产也成为我镇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产业。先进的农业技术是通往富裕大门的通行证,小蘑菇做成了大产业印证了远程教育学用结合所产生的巨大效益,目前,我镇通过远程教育共为群众提供各种有用的致富信息150多条,建立了东天宫村大蒜专业合作社、孔村村养兔合作社、孙庄村药材种植合作社等各类协会10个,全镇农业形成了“东菜西菌”的产业格局。远程教育“加速”了群众致富能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是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助推器”的作用。全镇各村积极依托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不定期组织党员群众收看法律法规、文艺节目、卫生保健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思想观念,努力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尚。现在村里无业闲散游逛的少了,参加学习技能培训的多了;邻里纠纷扯皮吵架的少了,懂法用法合理申诉的多了;乱丢垃圾乱搭乱建的少了,关心村级发展参与管理的多了;聚赌酗酒不思进取的少了,自主创业共谋致富的多了。农村卫生环境全面改观,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涌现出了一批“十星级文明户”、“创业致富示范户”、“五好家庭户“、“治安模范户”、“学习型家庭示范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党员干部群众通过学习,自觉“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抵制邪教”,大力开展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程教育不仅成为了农村文化生活和倡导文明乡风的“助推器”,也成为了构建社会和谐文明的“风向标”。

  ·上一篇:借助远程教育平台 铺就共同富裕之路
  ·下一篇:远程教育让群众插上致富的翅膀
版权所有:www.28365-365.com  网址:www.py-dj.cn  备案号:鲁ICP备09060037号
主办:中共平阴县委组织部  电话:87883811  地址:济南市平阴县府前街25号  邮编250400
设计规划、开发运维:平阴县信息网络中心